專案背景

問題概述(The Problem)

在台灣的醫療產業中,資料格式不一、標準混亂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痛點。來自不同醫療院所的數據,如病歷摘要、檢驗報告、處方紀錄等,缺乏一致的格式與標準,使得資料在醫療機構、保險單位與政府機關之間難以流通與整合,形成資訊孤島,進而限制了醫療數據的應用與價值發揮。

挑戰與痛點(Challenges & Pain Points)

這樣的問題帶來了多重挑戰,主要體現在: 高昂的轉換成本 - 每次資料交換都需進行客製開發,耗費大量人力與溝通資源。處理效率低落 - 資料結構複雜,處理流程高度依賴人工判讀與輸入,容易出錯。難以管理與追蹤 - 缺乏統一的狀態控管與版本記錄機制,難以追蹤資料處理歷程。

專案目標(Project Objective)

本專案旨在打造一套可視覺化、模組化的資料設定與轉換系統,協助使用者在無需撰寫程式的情況下,完成醫療資料的格式設定、欄位對應、版本控管等操作,實現跨機構之間的數位化交換與標準化管理,降低作業風險並提升整體效率。

project background

設計觀點與決策思路

本專案聚焦於醫療資料轉換的標準化與可視化設計,面對底層結構複雜、使用者背景差異大等挑戰,我在產品設計角色中,提出以下設計策略與實作思路:

簡化複雜:將多樣數據整合為標準化流程

在資料來源多樣且格式不一的情境下,我參與設計資料接收端的操作邏輯,將轉換流程抽象為標準化模組,並協助規劃一致性的資料處理節點,降低使用者錯誤率與溝通成本。

可視化思維:讓抽象邏輯成為溝通語言

為提升跨角色協作效率,我繪製了轉換流程的可視化草圖,使資料進入、處理與輸出的邏輯能被非技術角色理解。目前展示圖為已去識別化後的版本,保留資訊架構概念,兼顧保密與可展示性。

模組化設計:打造可維運、可擴充的系統基礎

在設計整體設定介面時,我參與導入模組化思維,並負責「樣板狀態控管模組」的完整設計,協助建立清晰可追蹤的流程結構。這套模組設計亦為後續功能擴充與系統維運打下基礎。

以人為本:讓底層服務也有操作體驗

考量到使用者可能不具備程式背景,我設計了圖像化設定流程,包含欄位對應、即時錯誤提示與樣板版本操作等功能,協助第一線人員更直覺地完成複雜的 FHIR 資料設定任務。

設計成果與產出

實際產品畫面涉及保密,此部分僅以意象圖示方式說明本專案的設計策略與模組邏輯,圖中呈現的是系統操作流程、樣板狀態切換、資料階層視覺設計等概念的抽象表達,用以輔助說明我在產品設計過程中的思考與決策重點。

功能架構與操作策略設計

將資料對應與設定風險拆解為多個模組,依使用流程規劃操作順序與層級,讓設定過程更清晰、錯誤率更低。

result 1

列表與階層結構介面設計

透過清晰的列表式與階層展開結構,協助使用者掌握複雜的多層級資料狀態,提升操作理解與效率。

result 2

樣板管理與狀態控管設計

建立樣板狀態流程與複製機制,確保設定在送審與版本切換時具備一致性與可追蹤性。

result 3

樣板版本迭代策略

在專案版本演進中,功能模組各自產出節點,並透過版控策略保持獨立可追蹤性。一旦前序功能需要調整,只需回溯並產生新版本,再由後續功能延續,確保迭代穩定性與可擴充性。

result 4

成果與反思

此專案成功地將混亂的醫療數據進行了初步的數位化處理,並在台灣智慧醫療領域驗證了我們的設計理念。

技術成果

我們打造了一個符合 FHIR R4 標準的數據轉換服務,能夠將醫院使用的 CDA R2 格式病歷,快速轉換為國際標準的 FHIR 格式 。這個服務的核心在於其強大的數據轉換與對應能力,為醫療數據的互通性提供了底層支持 。

產業影響

我們的專案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成功,它更在台灣的智慧醫療領域產生了實際影響。該系統連續於 2022 年及 2023 年通過台灣 FHIR Connectathon (互通性測試大會),證明了其在跨機構數據交換方面的可行性與有效性 。

啟發與反思

儘管取得了這些成果,我們也從中洞察到,單純的技術轉換不足以解決整個產業缺乏統一標準的根本挑戰。這個深刻的體會,促使我們啟動了後續更具策略性的專案,以期從底層架構上,真正實現醫療數據的標準化與互通。這次經驗也讓我體會到,設計的價值從來不只是畫出好看的畫面,而是能夠站在整體脈絡中,幫助團隊一起解決那些真正影響使用者與產業的核心問題。